自由民主的時代,收入為何越來越不均?(上)
Sep月 2021年 君鑑機構-企劃部
點閱次數 : 1222      share :

 

    2013年時有本非常暢銷的經濟學書籍,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1),這本並非普羅大眾類的知識性書籍在出版後數年始終受到極大的探討,有認同、有批評,無論如何,皆引發了全球極大的關注。

 

    為什麼大家這麼有興趣?因為它主要探討了「收入分配之不均導致全球的貧富分化加劇」這個你我都置身於其中,且感到生活日益艱難的問題。

 

    本文以《經濟學人》於2014Thomas Piketty’s “Capital”, summarised in four paragraphsA very brief summary of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和2015NIMBY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research suggests rising returns on housing—not all wealth—may help explain rising inequality3)的兩篇相關評論開始探討此與你我切身之主題,看看在此書問世八年後的今日,我們的生活處境演變為何?以及我們該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做出什麼規劃與改變?

 

 

不平等問題

    試想,若生處在一個無資本主義的共產社會,甚或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也許人們是沒有民主制度之下所享的自由的,但皮凱提擔憂的是在民主體制與資本主義的體制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那麼到最後會怎麼樣?正是如此之擔憂,引起人們的同情共感與極大關注。

 

    但皮凱提並未否認收入不平等是不好的。基本上,每個人的收入都是靠自己努力而取得,從努力的動源而言,這種正向的激勵機制對於整體經濟發展是好的。另外一種看法則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其《不公平的代價》一書中說到:「沒有一個人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開發中國家有許多聰明、努力、活力充沛的人仍然貧窮,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能力或者努力不夠,而是因為他們在運作不良的經濟體中工作。」(4)然他的看法屬於政治哲學範疇,且立場偏左。

 

    簡略來說,從法國、英國和美國等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中,人類從十八至廿世紀初的私人財富不停在累積且持續攀升中,直到兩次世界大戰和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資本集中的趨勢才下降,然而到了廿世紀末對富人減稅、公營事業民營化等連串經濟政策,又使得資本快速集中於少數人身上。皮凱提推導出著名的公式:「r > g」,r指的是「財富回報率」,g指的是「經濟增長率」。這如同上一期的君鑑住宅經濟KR090一文有提到「富有階層的人,資本多,則資本可以產生被動收入,俗稱『錢滾錢』,或者『躺著賺』,比如一塊土地或房子,即使放在那裡都不動,但價值就是一直往上升,這是more and more;其次就是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你我,普羅大眾領工資過著生活,通膨之下,食物漲價,日用品漲價,房價上漲……,即使薪水也跟著漲,相對支出負擔依舊是杯水車薪。」(5)也許以此理解 和 較容易明白。

 

 

貨幣問題

    上一段瞭解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之下貧富分化和收入不平等的問題,這段則聊一下貨幣問題。就KR089KR090已知「貨幣會有通膨貶值的問題,而通貨膨脹也會進一步推升資產價格」。但若沒有貨幣的世界會比較好嗎?其實,沒有了貨幣反而會失去公平且使社會無法有效運轉。(6

 

    前英國央行總裁莫文金恩在《金融煉金術的終結》提出我們都感覺到,我們的金融體系已經出現問題:「我真心希望五十年後,我們的孫子不會質疑為何我們缺乏大刀闊斧推動改革以阻止危機再次發生的勇氣。」他執掌英格蘭銀行的十年之間,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最高峰,這些經驗助他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機制的深層真相。在此書中,他提出了提出了四個造成資本主義金融與經濟體系失敗的概念:「失衡」、「極度不確定性」、「囚犯困境」與「信任」問題,以此剖析過去與未來,提供了關於銀行產業的過去與未來,以及現代財政的關鍵解套之方。(7

 

    但我們都知道買房需要借貸。我們可以怎麼看待「債務」?「在資本主義下,債務是成長的傳動彈簧,並且會帶來新的財富。」「其實金錢自身並不具任何力量。今日的資本主義之所以誕生,是因為自1760年起,英國出現以機器系統性取代人類勞動力的想法,於是金錢轉成了資本。這種大突破與複利無關,倒是反過來改變了債務的性質。此後信貸便資助了經濟成長,但並非獨力造成經濟成長。」(8

 

    在臺灣的部份,今年有本引起話題的書,由幾位前後央行理事會成員所寫的《致富的特權》9),可以當作瞭解臺灣的央行政策對臺灣經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什麼樣的情形與影響。

 

    但由《赤字迷思》一書中,則可從現代貨幣理論瞭解關於貨幣通膨的迷思。(10)它提供了另一種思考觀點,顛覆一般人對於政府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等觀念,比較正面積極的是,在其嚴密富邏輯的研究,並聚焦於現實世界經濟的實際運行方式下,讓我們每個處於掙扎狀態的中產階級感到有能力改變一切,至少不必過於悲觀。

 

    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一如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名著《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即是以貧富不均而引發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第一章首段就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任的紀元,也是懷疑的紀元。」(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11

 

    每個人都是宇宙間的一個小單位,我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怎麼「『身處(生存)』在這世界裡(社會上)」呢?下面來看看在現時時代中如何盡力創造屬於自身的「人生紅利」吧!

 

 

還沒結束,還有下篇(待續)

自由民主的時代,收入為何越來越不均?(下)

══════════════════════════

1.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1971-,法國經濟學家,為社會科學高等學院 (EHESS) 的教學主任以及巴黎經濟學院的教授,專注於研究收入與貧富不均。其2013年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討論了他對過去300年的財富集中與分布的研究,他認為由於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回報率始終高於經濟增長率,這將導致財富不均逐步擴大,因此他提出通過徵收全球性財產稅來進行財富再分配以解決這個問題。[] 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1971-)著,詹文碩、陳以禮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新北:衛城出版,20209月。

 

2.Thomas Piketty’s “Capital”, summarised in four paragraphsA very brief summary of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Economist》,201455日。全文:https://reurl.cc/Mkk3zn

 

3.NIMBY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research suggests rising returns on housing—not all wealth—may help explain rising inequality,《The Economist》,2015325日。全文:https://reurl.cc/pxxaad

 

4. [] 約瑟夫尤金史迪格里茲Joseph Eugene Stiglitz1943-),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員。在國際間,學、仕歷練具足,擁有高度影響力。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暨資深副總裁史登(Nicholas Stern)稱他是「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他在資訊經濟學上有重大貢獻,是新興凱因斯經濟學派的重要成員之一,與保羅克魯格曼在諸多觀點上相同。其著作《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羅耀宗譯,台北:天下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1月。

 

5.君鑑機構「住宅經濟」〈疫情之下的通膨時代: 為什麼房價驚驚漲?吃虧的是誰?該具備怎樣的買房思維?(下)〉(KR090)20218月。詳全文:https://reurl.cc/GbbGEd

 

6.「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互換不是基於貨幣,來協調人與人間的互通有無和實現資源配置,社會就必然要依賴其他指標或價值系統……非貨幣化的社會為了建立資源配置秩序,必然把人分成各種類別或層級,樹立某種等級秩序,不允許個人有太多選擇自由,否則,容易造成秩序混亂。」詳參耶魯大學榮譽教授陳志武:《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看清市場本質,擁抱財富思維》,台北:今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11月,頁551-569。書中並例舉曾國藩中舉人後,關於過橋資本的故事,古時沒有健全的金融借貸制度,導致日後讓人苦不堪言的沉重人情債,令人引以為鑑。

 

7. [] 莫文金恩(Mervyn King)著,陳儀譯:《金融煉金術的終結:貨幣、銀行體系與全球經濟的未來》,台北:臉譜出版,201710月。延伸閱讀篇章:〈美好與醜惡:我們相信貨幣〉,頁81-117。〈癒合與傲慢:今日的世界經濟〉,頁317-358

 

8.〈債務與利息?歡迎之至〉:「資本主義大大改變了債務、利息與利潤的性質,如今借貸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度過危機,而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利息與利潤也不再以實物,而是藉由經濟成長來支付,於是零和博弈轉而成了『雙贏』的局面。」[] 烏麗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著,賴靜雅譯:《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7月,頁162-166。延伸閱讀篇章:〈美哉通膨:貨幣為何必須貶值?〉,頁167-174。〈錢滾錢:人類一向懂得如何投機〉,頁175-182

 

9. 陳虹宇、吳聰敏、李怡庭、陳旭昇:《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台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14月。

 

10. [] 史蒂芬妮凱爾頓(Stephanie Kelton)著,謝宗翰譯:《赤字迷思:現代貨幣理論和為人民而生的經濟》,台北:如果出版,202012月。延伸閱讀篇章:〈請注意通貨膨脹〉,頁66-105。〈他們的借貸是我們的盈餘〉,頁144-174。〈打造一個為人民服務的經濟〉,頁309-350

 

11.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著,馬鳴謙譯:《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