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變懶,是整個世界變貴了!為何努力工作還是買不起房?
你有沒有覺得,明明每天辛苦工作,薪水也有慢慢漲,卻總是追不上房價、物價的速度?這不是你的錯,而是整個資本主義下的經濟結構問題。
從台灣過去30年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落差:
一方面,GDP(大家的平均收入)緩慢成長,像直線一樣慢慢往上爬。
但另一方面,M2貨幣供給量(市場上的錢)卻像火箭一樣暴增。
這代表什麼?代表政府印了很多錢,但這些錢沒有真正進到一般人的薪水裡,反而大量流進了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市場。結果就是:有資產的人變得越來越富有,而靠薪水生活的人卻連買房都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這種現象被稱為「資產通膨、薪資停滯」──錢越來越貶值,東西越來越貴,但薪水漲幅卻追不上,等於實質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 此圖表顯示出台灣「GDP與M2之間的不對稱真相」(君鑑機構製)
你需要的不只是努力,而是擁有資產
如果你只靠存錢、等薪水漲,很可能永遠追不上資產價格上漲的速度。這不是勸你投機,而是提醒你:在貨幣不斷膨脹的時代,「資產」才是真正保護財富的工具。(資產邏輯)
其中,像房地產這類實體資產,不僅具備抗通膨特性,更因為人口集中、土地稀缺等因素,長期來看有一定的增值潛力。不論是自住還是投資,只要布局得宜,都是未來守住財富、翻轉階層的重要關鍵。
從「努力賺錢」走向「讓錢為你工作」
未來的財富差距,將不再只是靠誰更努力,而是看誰更早理解:
「貨幣變多 ≠ 你變有錢,擁有資產的人才會變富。」
你不需要變成投資專家,但你需要有資產思維。只靠薪水,是線性的收入;懂得擁有資產,才有機會享受指數型成長的回報。不同的選擇與行動,將成為決定財富階層再分配的重要分水嶺。